肾好甚好科普系列(14):肾虚就是肾病吗?
肾虚和肾病是两个在医学领域经常被提及的概念,但许多人容易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肾虚和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定义、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二者在临床表现和处理上可能存在一些交叉之处。↓↓
1、定义
2、病因
肾病通常是由感染、免疫炎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3、症状
肾病症状可因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在早期,肾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其常见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1)尿液异常:泡沫尿、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颜色发生变化等,后期可见少尿甚至无尿。
(2)水肿:多见颜面部、腿部水肿。
(3)腰酸腰痛、夜尿频繁、疲劳乏力感等。
(4)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并伴有上腹部胀满感。
(5)钾代谢失调:可能出现高钾血症,表现为周期性瘫痪和肌肉无力。
(6)呼吸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
(7)贫血:可能是由于肾病导致铁摄入不足,毒素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引发贫血。
4. 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1)进行合理、适度、规律的运动。2)低钠、限制蛋白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量,低于2 g/d;避免高蛋白饮食,早期患者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0 g·kg-1·d-1,晚期非透析患者控制在0.6~0.8g/(kg·d)。3)建议热量摄入为30~35 kcal/(kg·d)。4)注意控制水、电解质平衡:关注饮食中钾、磷的摄入量,少吃含钾或磷高的食物,如向日葵、牛肉、香蕉、南瓜子等。
(2)降压治疗:当UACR≤30 mg/g时,需维持血压≤140/90 mmHg;UACR>30 mg/g 时,控制血压≤130/80 mmHg。对于无蛋白尿的慢性肾病高血压患者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等;有蛋白尿的慢性肾病高血压患者首选ACEI或ARB。
(3)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靶目标<7%。
(4)降低蛋白尿: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控制目标应为UACR<30mg/g,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控制目标为UACR<300 mg/g。根据UACR水平,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减少蛋白尿。
(5)调节血脂:可采用他汀类药物及依折麦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诺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6)防治并发症:
1)肾性贫血:血红蛋白<110g/L可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缺铁的话可优先考虑静脉补充蔗糖铁。血红蛋白治疗靶目标为110—120g/L。
2)肾性骨病治疗:控制血磷、血钙水平,合理使用维生素D,可选用活性维生素D3 0.25ug/d,口服。
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酸中毒需关注血pH值,当血pH>7.2时,建议口服碳酸氢钠,血pH<7.2时应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出现高钾血症时可用排钾利尿药、聚磺苯乙烯钠散、聚苯乙烯磺酸钙、环硅酸锆钠散促进钾的排泄,如药物治疗无效,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7)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评估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
肾病和肾虚虽然都与肾脏有关,但它们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肾病是肾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而肾虚则是肾脏功能的衰退或不足。肾病依赖于检验检查的确诊。肾虚依赖于中医医生的综合辨证,是基于症状的中医学诊断。从症状表现来看,肾病的症状较为统一,如水肿、尿液性状改变等。而肾虚的症状则更为多样,可能表现为情绪不佳、易烦躁、焦虑、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等。虽然有些症状在两种情况下可能有所重叠,但它们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并不相同。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肾病的治疗通常基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能涉及药物、手术等多种手段。而肾虚的治疗则主要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改善症状,恢复肾脏功能。
然而,尽管肾病与肾虚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肾病患者可表现出“肾虚”的症状,如腰酸、乏力、夜尿频多等。同样的,一些肾虚患者可能由于体质虚弱、先天不足等因素,使得肾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从而增加了患肾病的风险。中医补肾治疗不仅可改善肾虚症状,还可能改善肾病、调节预后。
肾虚患者也不一定容易患上肾病,而肾病患者不一定存在肾虚的情况。两者虽然都涉及到肾脏的健康问题,但它们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对待这两种情况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